

【破解】谎言让糖尿病人活得太累
我们的糖尿病人活得太累了!
这不能吃、那不能碰,每天吃药、心事重重。这都是大家对糖尿病认识有误,或认识不足造成的,糖尿病教育作为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之一还做得远远不够。
在美国波士顿,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哈弗大学乔瑟林(Joslin)糖尿病研究中心。他们从1972年起开始颁发“50年奖章”,该奖章发给患糖尿病50年以上,并发症仍然控制得很好的病人,以鼓励糖尿病人战胜病魔。至今有数百名患者获得了50年奖章,还有患糖尿病70余年仍然健在的患者。(非常赞)
可见,糖尿病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关于糖尿病的一些谎言,只有击破这些谎言,轻松控糖长寿一生,根本不是梦!
◆ 谎言1:得了糖尿病再也不能碰甜食
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认为患了糖尿病这辈子就与甜食绝缘了。门诊中患者王女士就很无奈地向医生抱怨道:“我以前就好甜食,这得了糖尿病以后要控糖,生活里一点甜味都没有了。”
医生笑着说,“谁说糖尿病就不能吃甜食了?”王女士瞪大了眼睛,“那你的意思糖尿病患者还可以吃甜食?”
“当然!控制好量即可。也不一定要吃糖,比如甜味剂糖尿病患者就可以享用。”在同等甜度下,甜味剂只要很少一点就可以获得蔗糖相同的甜度,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不会影响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水平。比如大家很熟悉的含有木糖醇的点心和酸奶就是蔗糖的替代品。糖尿病人可以选用的甜味剂还有天然甜味剂甜菊糖、罗汉果等,人工甜味剂A-K糖和阿斯巴甜等,以及元贞糖。
王女士听完后非常开心,不过医生提醒她,食用甜味剂,也要有个量,比如木糖醇制品每日不能超过50g,否则会引起腹泻。要根据病情听医嘱。
◆ 谎言2:控血糖比血压、血脂重要
在糖友们眼里,控制血糖永远是第一位的,很多人每天盯着血糖较劲,一定要达到某个值,血压和血脂全然不顾。血糖第一的观点,害了不少患者。”
糖尿病专科医院专家指出,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两种,一种是大血管病变,会引起冠心病、中风、周围血管疾病等;另一种是微血管病变,比如视网膜病变。实际上,糖尿病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有2/3都是大血管病变,引起大血管病变的恰恰不是血糖,而是血脂和血压。
“糖尿病一定不能只盯着血糖,而忽略血压和血脂!”平时除了把血糖控制好,一定不要忘记阿司匹林的功劳。因为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会让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,而每天服用75-100毫克的阿司匹林,可以让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降低25%。“有时候多片降糖药不如一片阿司匹林。”
一个最新的消息,就在2013年年初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的糖尿病诊治指南中,把过去糖友们的血压目标从130-80mmHg,放宽到了140-80mmHg。推荐糖友们首选的降压药应该是名字中含“普利”和“沙坦”的降压药。而血脂中,糖友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自己报告单中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 ”这一项,严格按照糖尿病人的要求达标,因为这个过高,会让冠心病危险性增加。
◆ 谎言3: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
很多糖尿病患者害怕并发症,因为它很可能真要命,这也是许多糖友们惴惴不安的最大原因。
给糖友们出道题:“糖尿病是导致成人失明、截肢和肾衰竭的首位原因,这是对还是错?”有说对的,有说错的,还有说不一定的。
“答案是——错!”因为很大程度上讲,控制得不好的糖尿病是导致成人失明、截肢和肾衰竭的主要原因,而控制良好的糖尿病对患者带来的主要影响是——什么都没有。
“糖尿病就像没长大的孩子,只要好好地照看好它,照样可以健康长寿。”专家介绍,最好的榜样当属几百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乔瑟林糖尿病研究中心“50年奖章”获得者了,他们用实际行动证实了糖尿病人只要控制好血糖和并发症,一样可能长寿到老。
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,只要自己努力,控制糖尿病50年都不成问题。平时通过饮食、运动,强化降糖、降压和降脂治疗,可以让糖友再活10年的机会翻倍。现在患糖尿病的人,以40岁以后居多,要是控制50年没并发症,这不是等于一辈子糖尿病什么后果都没有!
◆ 谎言4:二甲双胍要饭后吃
一位老糖友问:“二甲双胍我吃了好几年了,一直都是饭后吃,但最近看到电视节目上说应该饭前吃,我到底该听谁的啊?”
“以前是谁告诉你饭后吃的啊?”“医生啊!”“医生告诉你为什么要饭后吃吗?”“那倒没说。”糖尿病专科医生讲:”实际上,二甲双胍应该是在饭前吃的,因为二甲双胍可以延缓葡萄糖由胃肠道的摄取,抑制食欲,让糖尿病人能少吃几口,从而有助于控制饭后血糖。
还没等向医生解释完,她立刻又问“那为什么医生让我饭后吃?”“医生之所以建议饭后吃,主要是考虑到一些人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,吃了二甲双胍,肠胃不耐受。”建议,如果糖友们在饭前服用二甲双胍,肠胃没有任何不适,还是饭前吃比较好。
◆ 谎言5:带胰岛素泵不能洗澡
糖友问:“我也是糖尿病患者,听说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挺好的,但心里就是有些顾虑。”“我夏天就爱出汗,一天恨不得洗两回澡,一想到胰岛素泵总戴在身上,您说我取下来还得重新扎针,不取下来也不行。”
“医生摇摇头。“胰岛素泵与针头平时通过一根导管连接,这根导管是可以拆下来的。如果这段时间血糖比较稳定,洗澡时就可以把胰岛素泵给摘下来,只留一个针头在身上,就算洗上一个小时也问题不大。”
另外,胰岛素泵的针头非常细,埋在皮肤里久了就没什么感觉了。针头与皮肤接触的部位被一圈防水的胶布贴上后,就成了密闭状态,洗澡是不会进水感染的。不过医生提醒,无论冬夏,戴上泵必须3~7天更换一次针头,防止针头处感染和针头周围皮肤硬化影响注射效果。
◆ 谎言6:降糖药能少吃就少吃
糖友:“大夫,我的血糖比较高,换过很多种降糖药了,还是调不好。”医生详细问了她的用药情况,然后给出的答案是:“这位女士的用药剂量不合适,应该再加大些。”
““不都说是药三分毒嘛,我担心降糖药吃多了,对肾脏不好,所以不敢多吃!”女士皱着眉头说。
“您这是个误区,这就好比是锁和钥匙,你需要降糖药这个钥匙来开降糖这把锁,剂量不够开不了锁;而对肝肾有损伤的药物,正规医院的医生也不会开给您的。何况定期检查肝功能、肾功能,发现问题一定会及时处理的。”
“那如果我既要吃抗甲减的药,又要吃降糖药,还要吃降压药,这些药会不会有冲突呢?”另一位糖友又问。
“打个比方说吧,您吃进去的这些药物好比不同的乘客上了同一辆火车,它们要去不同的地方对抗疾病,可能有的在成都下,有的去重庆,还有的要到贵州,它们在该下车时就下车了,所以是不会冲突的。”医生的这句话,把两位女士逗乐了。”
◆ 谎言7:眼花就是糖尿病眼病
一位中年女糖友问:“医生我最近老眼花,不知道怎么回事?是不是因为糖尿病啊?”
“女士把随身带的最近的报告单掏了出来。医生看了后发现,女士的血糖控制得还算稳定,血压和血脂也正常。告诉女士可能是别的原因引起的。这名女士还是不放心,坚持认为是糖尿病惹的祸。
“眼花不能只盯着糖尿病。”医生安抚这名女士,可以挂眼科的号查查眼底,看看有没有老花眼、眼底有没有出血。医生提醒,糖尿病患者到眼科挂号,一定要跟医生说自己糖尿病情况,一年至少要查一次。
很多糖尿病人喜欢把不相关的症状往糖尿病上靠。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脚后跟疼,除可能是神经病变以外,可能是其他原因,如骨刺。
◆ 谎言8:脚趾疼就是患了糖足
“大夫,我最近经常出现脚趾疼,这是怎么回事?” 60多岁的王女士,来到医生面前,一脸痛苦地叙述道,自己有多年的糖尿病史,最近走路走一会儿脚趾就会出现针扎般疼痛,有时连坐着不动也会出现脚趾疼,按摩片刻后症状可稍微缓解。
“听了她的描述,医生判断,她很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,建议她及时去医院检查。
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,一旦并发症出现,说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。早期发现治疗后,糖尿病神经病变会逆转,如果治疗不及时,神经病变加重,很有可能会造成下肢溃疡或瘫痪的严重后果。
医生嘱咐王女士,控好血糖基础上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些营养神经的药物,如甲钴胺、依帕司他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12等。另外加强足部护理,选择透气、质软、合脚的鞋袜。
- 上一篇:糖尿病腿肿怎么办? 腿肿!此“警报”别
- 下一篇:【一图读懂】胰岛素的注射方法
糖尿病症状大全
点击左右箭头查看不同症状

-
- 血糖控制问题
- 吃降糖药血糖还高餐后血糖高
- 空腹血糖高打胰岛素血糖还高
- 血糖居高不下饭前血糖
-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正常值
- 餐后血糖正常值饭后血糖
- 血糖忽高忽低平稳降血糖
-
- 糖尿病足症状
- 脚烂脚流脓
- 脚痛脚起水泡
- 脚伤口不愈合脚趾发黑
- 脚趾发红干性坏疽
- 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
- 脚胀
-
- 神经病变症状
- 手脚疼痛手脚麻木
- 手脚发凉脚踩棉花感
- 有蚁走感觉出汗异常
- 腿麻双腿疼痛
- 神经痛下肢发凉
-
- 糖尿病肾病症状
- 尿蛋白+全身浮肿
- 腰痛腿酸尿频尿急
- 双脚浮肿过度失眠
- 下肢水肿尿里泡沫多
-
- 糖尿病眼病症状
- 眼睛模糊看不清眼睛有黑影
- 视力下降眼底出血
- 视网膜病变眼睛疲劳
- 糖尿病眼花糖尿病性白内障
- 糖尿病性青光眼
-
- 糖尿病皮肤病变症状
- 全身瘙痒局部瘙痒
- 皮肤感染破皮伤口化脓
- 糖尿病皮疹皮肤出血
- 皮肤黑斑糖尿病皮肤过敏
- 外阴瘙痒
-
- 糖尿病其他症状
- 口干舌燥吃得多还消瘦
- 糖尿病心慌经常饥饿
- 糖尿病头晕糖尿病性胃轻瘫
- 常腹痛腹胀长期便秘
- 大便干燥经常腹泻
- 糖尿病阳痿常拉肚子
专家在线解答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