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糖尿病患者要警惕“夫妻糖尿病”
据医院住院部一位病人的家属向小编反映,她母亲今年60岁,10年前确诊了糖尿病。多年来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,母亲的病情控制得还不错。但是近半年多来,她父亲也出现了“三多一少”的典型症状,最近给他用血糖仪一测,餐后血糖居然高达19.3mmol/L,于是家属马上将父亲送到了糖尿病专科医院接受治疗。家属想不通的是,难道糖尿病也会“传染”吗?为什么夫妻双方都会患上糖尿病呢?
▍不良生活习惯是主因
肥胖、血脂紊乱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其家庭的共患性是很强的。国外早就有关于夫妻共患糖尿病的大型研究。例如,伊朗有一项研究显示,夫妻双方都肥胖的家庭,患糖尿病的几率相对较高,并且子女将来肥胖的几率也会增加。分析其原因,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是导致“夫妻糖尿病”的重要原因。“夫妻长期在一起生活,饮食、运动习惯基本相似,有的家庭是一起不活动,一起不注意饮食,因此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基本同步。”
举例来说,时下很多年轻夫妻都是“上班族”,下班后为了图省事,经常用快餐、小点心、方便面等食品随便“对付”,仅有的休息时间还要花在看电影、玩游戏,或者索性呆在家里补觉。失衡的饮食结构,长期缺乏体育锻炼,导致血糖随着体重“一路走高”。即使是健康已经挂起了“红灯”,仍然无动于衷。
▍提倡“夫妻同治”糖尿病
据悉,“夫妻同治”糖尿病的理念最初来自美国。如今很多医院都开始接受这种新型防病治病模式,并开设了“夫妻同治”平台,要求夫妻同时就医,找出病因,在医生指导下同时接受治疗,同时接受防病治病的教育等。
对于一个家庭来说,健康与和谐同样重要。夫妻双方如果有一个人查出患糖尿病,另一个人也需要警惕自己的血糖,有必要的话也需进行相关检测。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上,要尽量保持一致,比如共同抵制“三高一低”(高能量、高脂肪、高蛋白、低纤维)的不良饮食结构,互相督促进行体育锻炼等。对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,两个人也要共同学习,共同提高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相互理解和信任,在抗“糖”路上携手并肩战斗。
糖尿病的治疗之路是漫长的,单靠病人自身的坚持显得势单力孤。作为配偶,有必要在生活上关心、关爱另一方,起到“保健医生”的部分职责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身作则,坚定患者的治疗信心。要知道,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家人自身的健康也非常有益。
▍心灵呵护不容忽视
一位病友家属在给小编来信中写道:“经过这近两年的摸索,我觉得家属比患者本人更需要了解糖尿病知识,某种角度看,无论患者年龄、性别、职业,在他/她因病情绪不好的那刻,他/她就是一个无助的孩子,家人应该给他/她最好的照顾,安慰和帮助。这是一种能力,不单纯是顺从、体谅、忍让等简单的涵义,不是毫无技术性的,需要学习,更应该交流。”
的确,来自家人的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治疗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。作为配偶,要尽可能多地帮助自己的爱人,彼此分担,彼此包容,渡过生命中最苦涩的那段日子。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,只要改变了原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在糖尿病初期,疾病发生逆转都是有可能的。
可见,糖尿病虽然不传染,却要警惕夫妻同患、家庭同患,患病以后,更要做到夫妻同治。
- 上一篇:糖友:请听胰岛素的自述
- 下一篇: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特推出“便民夜间
糖尿病症状大全
点击左右箭头查看不同症状

-
- 血糖控制问题
- 吃降糖药血糖还高餐后血糖高
- 空腹血糖高打胰岛素血糖还高
- 血糖居高不下饭前血糖
-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正常值
- 餐后血糖正常值饭后血糖
- 血糖忽高忽低平稳降血糖
-
- 糖尿病足症状
- 脚烂脚流脓
- 脚痛脚起水泡
- 脚伤口不愈合脚趾发黑
- 脚趾发红干性坏疽
- 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
- 脚胀
-
- 神经病变症状
- 手脚疼痛手脚麻木
- 手脚发凉脚踩棉花感
- 有蚁走感觉出汗异常
- 腿麻双腿疼痛
- 神经痛下肢发凉
-
- 糖尿病肾病症状
- 尿蛋白+全身浮肿
- 腰痛腿酸尿频尿急
- 双脚浮肿过度失眠
- 下肢水肿尿里泡沫多
-
- 糖尿病眼病症状
- 眼睛模糊看不清眼睛有黑影
- 视力下降眼底出血
- 视网膜病变眼睛疲劳
- 糖尿病眼花糖尿病性白内障
- 糖尿病性青光眼
-
- 糖尿病皮肤病变症状
- 全身瘙痒局部瘙痒
- 皮肤感染破皮伤口化脓
- 糖尿病皮疹皮肤出血
- 皮肤黑斑糖尿病皮肤过敏
- 外阴瘙痒
-
- 糖尿病其他症状
- 口干舌燥吃得多还消瘦
- 糖尿病心慌经常饥饿
- 糖尿病头晕糖尿病性胃轻瘫
- 常腹痛腹胀长期便秘
- 大便干燥经常腹泻
- 糖尿病阳痿常拉肚子
专家在线解答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