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春节过后,糖尿病防治有了一套新攻略
糖友朋友好。春节后气温逐渐回暖,有了一丝春的气息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防控糖尿病要认真。春季是对抗糖尿病最重要的一个季节,今天我们分享一篇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、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副院长胡肇衡教授的文章。春节后,防治糖尿病新攻略。
中国有句俗话:“百草回春,百病发作”。春季是疾病的好发季节,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春季好比是个险要的“关口”,调摄不当,很容易使血糖升高,病情加重;而如果保养得当,重视各方面保健,则能使病情稳定,平安度过。以下从四个方面分别来说。
1、“春捂秋冻”防流感
“春捂秋冻”是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。冬末春初,乍暖还寒,气候变化多,常常上午还是艳阳高照,下午便有冷空气来袭,大幅降温,此时如果衣着不当,特别容易着凉感冒。另外,流行性感冒也在冬、春季高发。
糖尿病患者免疫力普遍较弱,首当其冲地成了感冒的高发人群,而任何感染对糖尿病患者而言,都是不利的,因为感染会造成血糖控制难度加大,病情加重。所以,糖尿病患者应严格遵循“春捂”原则,注意保暖,当天气变化时,要及时增减衣服。部分抵抗力差的糖尿病患者,必要时可考虑接种流感疫苗。
2、春季减肥大决战
冬天是特别容易“长胖”的季节,尤其是春节刚过,很多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就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增加了不少,而超标的体重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只有从“根”入手,治疗才更有效。
春季减肥呢,跟其他季节一样,都需要讲究控制饮食,低脂饮食,餐后不休息,每天步行万步。加强运动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减肥方法,运动方式可以多种多样,如每天坚持原地跑跳运动30分钟等都十分有效。春季春暖花开,景色越来越好,对运动减肥提供了更好的帮助。切记:只有减肥,糖尿病患者才能离并发症远一点,离健康近一点。
3、达标要求不放松
冬季气候寒冷,外出不方便,不少糖尿病患者因此懒得上医院看病,血糖控制得怎么样?降糖药是否足够?血压控制得怎么样?血脂高不高……这些疑问都必须在春天里尽早解决。
糖尿病患者可以到糖尿病专科医院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,它能反映一个冬天平均血糖水平,如果小于6.5%,则说明血糖控制得不错;如果未达标,则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。
冬天气温低,全身血管收缩,血压较其他季节要高。春天气候转暖,血压比冬天略有下降。合并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,应当把血压控制在130/80毫米汞柱以下,如果高于这个标准,则要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的剂量。
冬天过后,不妨去医院查一下血脂,看看自己的甘油三酯、胆固醇等指标有没有升高,特别是“坏”胆固醇—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)有没有升高,如果LDL超过2.6毫摩尔/升,就需要请专科医生来指导用药了。
4、足部护理很重要
春季天气渐暖,平时脚汗较多的人容易患足癣。由于糖尿病患者多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,足部皮肤的小破损或癣病均可能发展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,甚至发展为坏疽导致截肢。
因此,糖尿病患者在春天应当穿着宽松的棉袜和棉布鞋,并每天检查足部,天天换洗袜子。如发现有皮肤小破损,千万不要自行处理,应尽早去专科医院就诊,以免小病酿大祸。
供稿专家/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
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副院长 胡肇衡教授
- 上一篇:糖尿病友元宵节必读:一颗元宵=多少碗
- 下一篇:春节过后,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检查
糖尿病症状大全
点击左右箭头查看不同症状

-
- 血糖控制问题
- 吃降糖药血糖还高餐后血糖高
- 空腹血糖高打胰岛素血糖还高
- 血糖居高不下饭前血糖
-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正常值
- 餐后血糖正常值饭后血糖
- 血糖忽高忽低平稳降血糖
-
- 糖尿病足症状
- 脚烂脚流脓
- 脚痛脚起水泡
- 脚伤口不愈合脚趾发黑
- 脚趾发红干性坏疽
- 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
- 脚胀
-
- 神经病变症状
- 手脚疼痛手脚麻木
- 手脚发凉脚踩棉花感
- 有蚁走感觉出汗异常
- 腿麻双腿疼痛
- 神经痛下肢发凉
-
- 糖尿病肾病症状
- 尿蛋白+全身浮肿
- 腰痛腿酸尿频尿急
- 双脚浮肿过度失眠
- 下肢水肿尿里泡沫多
-
- 糖尿病眼病症状
- 眼睛模糊看不清眼睛有黑影
- 视力下降眼底出血
- 视网膜病变眼睛疲劳
- 糖尿病眼花糖尿病性白内障
- 糖尿病性青光眼
-
- 糖尿病皮肤病变症状
- 全身瘙痒局部瘙痒
- 皮肤感染破皮伤口化脓
- 糖尿病皮疹皮肤出血
- 皮肤黑斑糖尿病皮肤过敏
- 外阴瘙痒
-
- 糖尿病其他症状
- 口干舌燥吃得多还消瘦
- 糖尿病心慌经常饥饿
- 糖尿病头晕糖尿病性胃轻瘫
- 常腹痛腹胀长期便秘
- 大便干燥经常腹泻
- 糖尿病阳痿常拉肚子
专家在线解答

